学校简介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的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六合县第二中学和1983年创办的六合县第四中学。六合二中原为六城镇民办初中,文革初更名为防修中学,1975年体制上升成为县属六合县第二中学,六合二中于2001年4月被评为南京市重点中学(2004年平转为“江苏省二星级高中”)。2001年7月六合县第二中学和六合四中合并组建六合县实验中学,分高初中部两个校区。撤县并区后更名为六合区实验中学。2006年7月初中部剥离,更名为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,成为独立设置的高级中学。学校坐落在古城六合的主干道旁,校园面积105.814亩(70578平方米),建筑总面积31110m2平方米,绿化面积25339平方米。学校教学楼宽敞明亮,实验室设施齐全,图书馆藏书丰富,运动场地堪称一流。校园环境优雅,色调和谐,精心的校园设计,创设出良好的育人环境。学校拥有普通教室4个,多媒体教室46个,理化生实验室9个,学生微机教室3个,艺术专用教室7个;拥有学生琴房、网络学习室、卫生室、心理咨询室、演播厅、校园广播系统、闭路电视系统、计算机网络系统等;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达39102册,电子图书10100种,报刊杂志106种;有4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,4.5片篮球场;有公寓式学生宿舍2幢,食堂1个;有教师用办公电脑180台,教学电脑240台,开通了光纤宽带上网,开设了学校网站;拥有钢琴3架、电钢琴2架、齐备的美术教育设备及数码相机、数码摄像机等各种较为先进的教辅设备。我校现有44个教学班,2375名在校学生,教职工186人,其中专任教师150名。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144人,学历达标率96%;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38人,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53人,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达60.7%。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,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19人。学校曾先后荣获“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”、“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”、“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”、“六合区十佳师德群体”等荣誉称号。近几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,连年获区教育局表彰,2005、2006两年均为六合区高考综合评估第一名,并获市教育局表彰、奖励。学校本着“实事求是、尊重差异、注重公平、因材施教”办学原则和“促进学生全面、均衡、和谐、健康、个性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坚持“爱校、守纪、明礼、诚信”的校训,秉承“弘志、进取、求真、创新”的校风、“严谨、求实、爱生、敬业”的教风和“博学、善思、勤奋、有恒”的学风,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,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紧紧抓住创建教育名城(名区)机遇,努力把学校办成“质量高、特色明、绩效好、创一流”的学校。校园平面图校风、教风、学风、校训学校发展规划一、指导思想
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全国、省、市、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抢抓创建教育名城、名区的机遇,越位争先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;高举德育旗帜,落实五育并举;坚持以人为本,面向全体学生,向着“质量高、特色明、绩效好、创一流”的办学目标迈进,为把学校培育成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努力奋斗。二、学校发展目标
1、总体目标
将实验高级中学建成“管理科学、师资雄厚、设备齐全、质量上乘、校园优美、特色鲜明”的市区名校,在通过“三星级”高中评估验收的基础上,继续争创“四星级”高中。
2、具体目标
(1)稳定事业规模。按照六合区高中布局调整方案,我校的办学规模将稳定在14轨42个教学班左右,在校学生数2200—2250人。
(2)明确教育目标。依据“实事求是,尊重差异,注重公平,因材施教”的办学原则,秉承“促进学生全面、均衡、和谐、健康、个性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并不断更新办学思想,提升学校品位。完善管理模式,优化育人队伍,发挥示范作用。继续规范“三全一不”学生管理模式,继续探索“聘、考、奖”教学管理模式,不断完善《教职工学期考核实施办法》,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
“三风一训”进一步深入人心。校风:弘志、进取、求真、创新(向上向善);教风:严谨、求实、爱生、敬业(谨严不倦);学风:博学、善思、勤奋、有恒(恒实坚毅);校训:爱校、守纪、明礼、诚信(永矢弗谖)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,打造真善美的校园文化。
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系统。更新德育观念,规范德育行为,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精细化管理,努力打造学校德育的品牌,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。保持在校生犯罪率为“零”。
(3)师生共同发展。将实验高级中学逐步建成师生和谐友爱、互相促进、共同提高的发展共同体。
①逐步形成一支勇于开拓、勤廉高效的干部队伍。干部队伍学历符合要求,年龄结构合理,科研能力突出,80%具有高级职称,群众满意率达到80%以上。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、有高度责任感、团结协作、作风正派、公正廉洁、高效实干、求真务实、结构合理的行政班子。实施名校长工程,校长的办学理念先进,在市区范围内有一定影响。注重后备干部培养,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。
②逐步铸就一支业务精湛、勤学乐教的教师队伍。研究生学历达12%,学历达标率100%;力争实现教授级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零的突破,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%。培养市级以上优秀青年教师、学科教学带头人、名师5—10人,区级以上优秀青年教师、学科教学带头人、名师10—20人,校内教学骨干占40%,有相当数量(15%)的教师能胜任双语教学,80%的教师能够胜任三年循环教学。教师100%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,80%以上的教师具有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,50%以上的教师能熟练制作开发课件,大部分科目的师资在县市范围内享有声誉,能对外开设示范课、观摩课,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。
③努力培养文明向上、乐学好思的学生队伍。
课程改革不断深入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,全面提高学生素养,努力使全体学生的德、智、体、美、技、劳得到全面的发展。力争使学生100%通过学业水平测试。
教学质量稳步提升。努力使高考成绩相对入学成绩的提高率、推进率继续列全区前列。
艺术教育创出品牌。继续重视音乐、美术特长生的培养,办好艺术特长班,为艺术类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。
体育优势发扬光大。发挥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的优势,带好体育运动队,搞好体育特长生培养,继续保持体育运动水平在区内的领先地位。
(4)开发校本课程。积极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发展规划和课程开发、更新的制度与机制;开发校本课程40种以上;全面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标准,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,有30种以上深受学生欢迎、能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的优质课程。
(5)提高科研水平。成立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科研中心,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、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科研队伍。把教科研工作深入到学校决策、管理、教育、教学各个方面,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,物化科研成果,研以致用。通过教育科研,促进教师发展,推动学校发展,推进课程改革,开发校本资源。
(6)优化办学条件。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省“四星级”高中的办学条件要求。完成教学区内连廊、3号学生公寓、图书馆、体育馆的建设任务,增加体育运动场地、设备。三、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
1、构建?“以师为本”的管理体系
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,本着“以制度规范人,以情感调动人,以机制激励人”的管理思路,强化学校内部管理,力求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。
(1)以制度规范人。继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,不断完善《实验高级中学教职工学期考核实施细则》,不断完善?“聘、考、奖”教学管理模式。
(2)以情感感染人。本着“事业用人、情感留人、发展成人”的原则,坚持以德服人。在政治上关心教职工成长,工作上指导教职工进步,生活上为教职工排忧解难。积极营造宽松、和谐的人际环境。
(3)以机制激励人。本着“物质激励为辅、精神激励为主”的原则,逐步、不间断地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。不断完善高考奖励办法。着重在评树先进、选用人才、促进教师发展上下功夫,并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制度,加大岗位聘任的力度,认真实行聘约管理。
2、培养团结进取的育人队伍
在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,以铸造师魂、厚积底蕴、开发潜力为宗旨,坚持“优化整体、张扬个性、激发活力、追求发展”的思路。
(1)建设一支勤廉高效的领导班子。在班子建设中,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做到“三坚持”、“六树立”、“八带头”。“三坚持”即: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,凡涉及方针、政策性问题和其它重大问题,均要通过书记校长办公会、行政会或教代会讨论决定;坚持贯彻部门负责制原则,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分管校长、校长汇报,并提出建议,加强工作的沟通和协调;坚持执行分工负责制原则,日常工作按各自分工及时处理。“六树立”即:树立勤俭意识;树立合作意识;树立法治意识;树立本真意识;树立质量意识;树立创新意识。“八带头”即:带头讲政治、带头讲正气、带头讲学习、带头讲奉献、带头讲廉洁、带头讲纪律、带头讲效率、带头讲服务。
(2)造就一支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。致力于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、教育理论、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建设。在广大教师中开展“立高尚师德,树教育新风”的教育活动,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,提高业务理论水平,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,积极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学习取经,每年用于教师学习、培训的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6%—8%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名特优教师的评比活动。开展岗位练兵活动,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、参加高考模拟考试。加强教学交流,坚持在校内开展“名师当模范,骨干做示范,青年学规范”的教学活动;定期举行“教学开放日”活动;定期举行骨干教师示范课;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;定期举办“教育论坛”。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,在工作上压担子的同时,在政治上积极关心其成长。
3、构建严密的德育教育系统
坚持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,确立“完善德育网络,优化育人环境,丰富德育内涵,提高德育实效”的德育工作思路。
(1)完善德育网络。充分发挥三条学校德育工作主线(即分管领导——政教处——年级组——班主任;党支部——团委、学生会——团支部、班干————任课教师;教务处、教科室——教研组长——备课组长)的作用,发挥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合力作用。强化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功能,致力于构建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德育网络。大力加强德育骨干队伍队伍建设,特别是加强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建设,打造一支作风过硬,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。
?(2)?优化育人环境。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的雕塑、走廊教室悬挂的名人画像、名言警句、校史陈列室和学校的“一训三风”等“隐性教育"资源,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审美情趣,陶冶学生的情操,开拓学生视野。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,谋划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。
(3)丰富德育内涵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,全员育人,寓德于教,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所传授的知识相结合,使学生在接受知识、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思想教育。创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,寓德于活动之中,使学生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。
(4)提高德育实效。继续完善德育管理制度,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。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,规范学生行为,培养创新人才。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,更新德育观念,拓展德育途径,突出学校德育的时效性,针对性,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。
4、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、评价体系
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,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。根据“重课堂教学、抓常规管理;以教研促提高、以教改求发展”的教学工作思路来开展教学工作。
(1)抓常规,促规范。①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。严格执行国家、省、市教育部门编制的课程计划,开齐课程,开足课时。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。②强化学籍管理。③定期检查教师的备、讲、改、辅、考等情况。要求全体教师做到胸中有标准,心中有教法,眼中有学生。④狠抓课堂教学的改革,不断优化课堂教学。⑤引进反馈机制,加强调控力度。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,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。⑥抓住课改机遇,加大教师培训力度。⑦健全管理体系,在大力加强年级组建设的同时,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,将考核的最小单位界定为“班、组”。
(2)重教研,促提高。①加强教研,狠抓质量。积极有序地开展常规教研活动,以教研促教学,以教研促质量。各个教研组每学期均有教研课题,每周有公开课,每周有教研活动;定期举行教学经验交流会;采取“外引内培”、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等形式,定期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,参加省内外内举办的教学研讨会;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、上课。②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。集体备课制是提高教学能力,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。通过学标准、研考纲、备教材、备重点、备难点、备教法、备学法,提高教师认知教材、把握教材、处理教材的能力。③抓好信息技术培训和使用,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。坚持集中培训与自行学习相结合,务求所有教师掌握信息技术,能熟练地开发制作课件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,提高教学效率。
(3)重教改,求发展。①改革课堂教学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。成立多个课外兴趣小组,积极开展活动。举办各种竞赛;举办体育艺术节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,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。
5、实施“科研兴校”战略
把“科研兴校”、“科研促教”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。根据“以科研促进教改、以成果指导实践”的教科研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。
(1)完善一套机制。①加强教育科研的领导。成立由校长任组长、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的教科研中心,负责教科研的领导、协调和规划,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管理和实施。②形成较完整的教科研保障、管理、评价、激励机制。
(2)实施两大策略。一是全面转变教师的教科研观念。二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。
(3)抓好四件实事。①通过专家讲座、专题研讨、反思学习、论文、课件评比等多种形式,切实做好教师校本培训工作,转变教师观念,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。②学校力争独立承担1-2个省级科研课题,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个区级或区级以上课题,每个备课组至少有一个校级课题。③每年有40%的教师论文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。④每年开发3-5个校本教材。
6、高标准实施新课程方案
(1)坚持课程价值的引导,逐步明细课程管理的要求。
在课程设置方面,逐步地落实高中新课程基础性、选择性、时代性的要求。
落实“基础性”,实现“四个确保”:确保课程首先开齐;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各学科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:确保必修模块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要求;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。
落实“选择性”,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、可选择的学习模块。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学习中,适当拓展、加深,与其未来的专业选择与发展相结合。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,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修II的课程。在选修II课程的开发中,凸显“地域文化、学科综合、教师特长”。在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,学校在形成课程设置方案时的思路是:必修模块或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,学生统一学习;选修课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。在指导学生选课时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个性特征、学生的教育背景、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、社会背景、学校实际和高考方案。
落实“时代性”,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艺术课程开设,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指导,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,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。在课程实施上,关注学生的经验,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。
(2)实施相互调适的策略,逐步完善课程设置的框架。
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——忠实化取向、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。针对学校的特点,以相互调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,把“调适”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,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,成为规划者与实践者之间不断地相互调整与适应的过程。在推进课程的实施过程中,努力把课程的实施与文本化的理想课程相互协调、适应,既注意?“忠实”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追求,又立足于逐步深入,逐年深化;既注意在课程的推进中加强预设和确定,又努力在过程中有所创生。在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坚持四个原则,即适宜于课改的推进、适应于新高考方案、适合于学校的实际、适用于质量的提升。
(3)推进学业评价的改革,逐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。
为了落实新的课程评价观,分步推进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,重视发展起点的评价,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。
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认定的实验,根据《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推进规划》,对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及其权重、学分的分布与评定程序等问题提出基本要求,注重过程性评价,加强形成性评价。
7、贯彻落实体卫工作条例
依照“促身心健康、重课堂内外”的工作思路来开展体卫工作。
(1)促身心健康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,进一步建设好卫生室和心理咨询室,利用宣传栏、黑板报、校园电视台、校园网、图片展、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,大力宣传身心健康的重要性,建立学生健康档案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卫生习惯。
(2)重课堂内外。认真贯彻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,按要求开足体育课、活动课,每天保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,认真做好“两操”,正常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。
8、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
遵循“服务优质,理财有方,保障有力”的后勤工作思路,有效地做好后勤工作。
(1)服务优质。学校经常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“服务优质”的教育,使他们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。想方设法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环境,改善办学条件,优化育人环境。
(2)理财有方。一是广开财源。学校积极争取多方的支持,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。二是强化预算管理。在经费预算过程中,做到统筹兼顾,保证重点,量入为出,精打细算。严格执行“一支笔审批”制度,保证财务管理有序进行。三是实行民主理财。学校财务审查小组正常开展工作,负责审查学校的开支和预算,使学校开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。
(3)保障有力。为使学校教学井然有序地开展,制定职责明确的后勤人员岗位责任制。完善《后勤工作管理制度》、《财务管理制度》等,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。
9、彰显鲜明的办学特色
学校将进一步通过“特色”战略,实现“质量高、特色明、绩效好、创一流”的办学目标,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。
(1)培育“和而异”形态。在统一目标、严格管理、共同发展的基础上,适应教育大众化趋势,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差异,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(人或事),使每一个个体在谐和而规则的范围内个性自由而又向上向善发展。
(2)凸显“个性化”特色。我们学校在艺体特长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未来我校将不断拓宽思路,进一步强化特色。我们将根据学生的特长与需求,利用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的方式在自然与科学、历史与社会以及音、体、美、劳、信等各方面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以发展,让个性特长陪伴每一个学生发展,让发展了的个性特长陪伴每个学生的一生。
(3)加强“精细化”研究。面对学校实际,我们的研究要针对每一个教育授受者,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事件和环节上,要不放过教育教学的每一段时间和空间。变粗放为精细,化精细为特色。
(4)发挥“现代化”效益。抓住多媒体进教室的契机,在更新教育设备的同时,更新教育观念,促进教育观念、教育方法、教育内容、学习方式、评价方式的现代化。向教育软件现代化要效益,以达到最终提高师生现代化素质,进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。?
二○○五年十月初稿
二○○六年八月修订